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

科研成果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团队建设 - 科研成果 - 正文

以民为本—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

发布日期:2011-11-08作者:廖 丹浏览量:

 

(贵阳中医学院社科部,贵州 贵阳 550002)

 

一、以民为本是毛泽东思想的价值取向

    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在抗战时期,毛泽东时刻想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他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71页)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指出:“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59-460页)中国共产党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政党,从他成立之日起,就把以民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让人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以民为本的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路线、行动正确与否,不是以个别领导人的主观意志而定,而是由人民群众而定。毛泽东说:“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71页)

二、以民为本是邓小平理论的价值取向

    建国以后,我们党曾一度没有把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提高及时地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引导下,背离了以民为本的价值观。“文革”结束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最终回到了以民为本的价值观上来。邓小平不唯上、不唯书,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其“实践”的真正本意即是人民群众的意愿。随后在全国农村开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真理标准讨论后的实践行动,把土地承包给农民,就是最大程度上对人民的尊重,把以民为本的思想落到了实处。紧接着的把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也正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进一步扩大,给全国人民真正的实惠。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中国的经济从此搭上了快速列车飞速发展。
    邓小平说: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这个问题不是说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要做许多踏踏实实的工作。如果把自己关心自己的这个积极性转到关心群众生活方面来,我想问题就解决了。在邓小平主持下制定的《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中说: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各级领导要做到生产、生活同时抓。不仅要关心群众的政治生活,也要关心群众的物质生活,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群众生活。要把群众生活上的问题,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凡是能够解决的,都要积极去解决。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的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表明了共产党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价值取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我们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邓小平同志说:经济的发展“要最终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上”,改革和发展的各项措施,都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尽可能多的实惠,要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使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要从人民群众满意的程度去检验党所制定的政策的真理性、正确性,实践证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要是正确的,人民群众就一定会认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领导下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鲜明地体现了以满足人民利益为准绳的价值取向,邓小平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371页)。为什么呢?说到底,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可以看出,以民为本思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价值取向的一个显著特点,深刻地影响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所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了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整体,其核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代表人民利益,实践“三个代表”,必须坚持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改革需要人民群众来支持,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来推动,稳定需要人民群众来维护。代表人民利益表明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党来源于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党本身就是群众中的一部分。我们党来源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必须忠实地代表和维护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并不断取得胜利。江泽民同志说: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要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表,就必须不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了解人民的疾苦,了解人民的需要。处理好党同群众的联系,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源泉,是我们党的事业成功的可靠保障。因此,共产党人要树立公仆意识,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办事,而不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地凌驾于群众头上。干部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要建立民主政治,切实做到人民群众决定党的干部,监督党的干部。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靠群众,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在干部的任用、选拔上,一个干部的水平高低,能力大小,作风好坏,群众是最清楚、最有发言权的。只有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才能选拔出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来。
    代表人民利益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人民利益。人民利益是制定和执行党的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党必须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人民的实践是产生和形成政策的根本源泉和深厚基础,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人民利益是判断和衡量党的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和尺度,为了实现人民利益,必须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中心工作,努力探索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研究和解决生产力发展中的新问题,不断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断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可见,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群众,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后说: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的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因此,我们的各项工作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以民为本。不论社会怎么发展,环境怎么变化,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以民为本的原则不能改变。
    总之,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过去搞革命,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传家宝决不能丢。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正如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及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42页)可见,以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

 

本文刊载于《理论与当代》二00四年第六期

本文作者Email: ld1166@hotmail.com

贵阳中医学院社科部Email: gyzyskb_5974@sina.com